2017年06月12日
红剧场 北京红剧场
“功夫”的英文是依威妥玛拼音直接音译的kungfu,绝大多数中型以上的英英词典均有收录,李小龙五十年前的贡献功不可没。
1966-67年,李小龙(BruceLee)在美国电视剧《青蜂侠》(TheGreenHornet)中担纲功夫高手的要角加藤(Kato),广受欢迎。1971-73年,李小龙跃上大银幕,主演了《唐山大兄》(TheBigBoss)、《精武门》(FistofFury)、《猛龙过江》(WayoftheDragon)、《龙争虎斗》(EntertheDragon)等四部功夫电影,狂扫欧美。从此中国功夫扬名于世,许多洋人甚至特地来华,不远万里拜师学艺。
李小龙的功夫根植于咏春拳(WingChun),他在1967年11月接受美国的武术与搏击杂志《黑带》(BlackBelt)采访时说,“我的成就归功于之前咏春拳的训练”(IowemyachievementtomyprevioustrainingintheWingChunstyle.),从此咏春拳(WingChun)为西方所知,广东话音译的WingChun也成为英文词汇的一员。
李小龙自创了形式不拘、非典型非传统的中国功夫“截拳道”(jeetkunedo),以迅速截击对手来拳为要义,后来也成为许多欧美流行文化、电子游戏的重要元素。这个广东话音译的jeetkunedo已收录于权威词典,是个地位稳固的英文词汇。
李小龙在电影《精武门》里首度将双节棍搬上大银幕,在随后他出演的几部电影里也都有双节棍精彩的演出。此后双节棍便在全世界造成了一股风潮,连美国警察也开始佩戴双节棍作为武器。双节棍(nunchaku,又作nunchuck)是来自琉球的冲绳日语,其最终源头可能来自台湾闽南语的“两截”。
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在香港病逝,得年仅33。次年4月13日,英国的杂志周刊《书商》(TheBookseller)给当时的功夫热做了总结:“近来,大众对中国古老防身术‘功夫’的兴趣飙升,此乃受到李小龙的几部电影……和《功夫》电视剧所激励”(Therehasbeenagreatupsurgeofpopularinterestrecentlyinkungfu,theancientChineseartofself-defence,encouragedbythefilmsofBruceLee..andthetelevisionseriesKungFu.)。
李小龙的功夫电影横扫欧美,确立了kungfu(功夫)、WingChun(咏春拳)、jeetkunedo(截拳道)、nunchaku(双节棍)在武术与英文的地位。
李小龙过世前后的1972-75年,美国播出了红极一时的《功夫》(KungFu)电视剧,饰演主角少林武僧的演员大卫·卡拉丁(DavidCarradine)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功夫的地位,并把少林武术引进欧美的流行文化,Shaolin、wushu二词也进入了英文词汇的殿堂,我们也应该向他致敬。
红剧场功夫 红剧场功夫传奇 |